做為第一部因網友推薦而閱讀的推理小說,讀後感卻相當複雜。為免破壞驚奇,憋到閤上書本才去找別人的評論,看法也頗為分歧。有人譽為出神入化,有人嗤之以荒唐離譜。個人以為兩方面都言之成理。
對推理小說加以分析評述,很難避免洩露謎底。如果你希望享受完美推理的衝擊,應該就此打住,到別地方逛去。
P.S. 照片出自2014年同名日劇。戲沒看過,由多數劇照看來,似乎應該歸類於偶像劇。挑兩張味道重點兒的,可能比較接近原著。
=====有雷=====有雷=====有雷=====有雷=====
純就本格推理的範疇,謎題的設計無懈可擊。孤島上沒有窗戶的建築物,電腦監控的高安全等級研究室,創造了極其封閉的密室情境。離群索居只在螢幕現身的天才科學家,變成由機器人支撐載運的恐怖屍體招搖過市。手腳齊斷的死者顯然是被謀殺,密室中卻不可能有第二個人。意外受困的學者犀川和萌繪充當偵探,抽絲剝繭突破高智能罪犯所設下的重重迷障,雖然讓凶手兔脫,卻終究揭開了謎底。
原本被認為死者的真賀田博士才是真兇,屍體則是替身。匪夷所思的是,被害人是凶手的私生女,無聲無息地在密室生活了十四年,才以無生命的遺容面世。真賀田曾是早熟的天才少女,十二歲獲得博士學位,卻在十四歲刺殺自己父母,以心神喪失獲判無罪,由叔父擔任監護人,圈禁在不見天日的孤島密室之中。受禁閉的真賀田是叔父擔任所長的研究所明星台柱,除研究計劃之外,維持整個研究所運作的作業系統,也出自其手筆。
所內養著一群孤僻的研究員,平日只靠email、線上會議連絡,一年見不上幾次面。這種環境成為真賀田脫逃計劃的溫床,假借各種網路身份混淆視聽,製造不在場證明。細節就不多說,去看書比較好。基本上佈局嚴密,可信度高。雖然風險不小,可行性有點疑問,但是如果漏氣,戲顯然演不下去,就當做自有天相好了。
1996年問世的這部小說,提出幾個當年算是前衛先進的概念,如線上會議、虛擬實境和數位錄影,並據以實施犯罪。時至今日,這些技術多已實現、甚至融入日常生活。雖然不再新穎,多數人並非技術專家,要一眼看透也不容易。做為資訊界打滾多年的老兵,技術上的把戲其實不難看穿。像那個犯罪魔術的關鍵,數位錄影消失的一分鐘,多年前搞數位安全監控的時候,就是一個蠻低級的漏洞(所謂低級,是指產品有此漏洞,則安全等級甚低)。倒不是藉此自吹自擂。做產品上市十萬火急,可沒功夫像學者那樣好整以暇,做到萬無一失;這個乖,是挨好幾悶棍之後學來的。早讀過這本書,說不定可以省卻一些摸索學習。
比較不合理的,反而在非關技術的常識,或純理性之外的感情層面。叔父和天才姪女亂倫,為遮醜並謀奪家產而殺害兄嫂,把罪過推給未成年少女,收為禁臠甚至當做搖錢樹,這些是人性的黑暗面,難接受但能夠瞭解。不合理的,是把天才少女禁錮在實驗室,卻容許她涉及能夠掌控整個系統的設計工作,以致讓她得以安排脫逃計劃。如果邪惡叔父自認在感情面能徹底掌控姪女,也還說得過去。以讀者的角度觀察真賀田博士的精神狀態,並不像書中所謂天才的思維異於常人那麼簡單,應該是處於人格游離、不完全理性甚至瀕臨崩潰的邊緣。譬如她對數字的執著,什麼把女兒養到十四歲再讓她把自己殺死,重現當年弒父害母的情境。這可不是一個正常人,那怕再怎麼天才,所能夠有的主意。其實我也不大相信,作者森博嗣會覺得天才合該怪異,恐怕只是筆下人物的偏見罷了。
這樣一來,改變心意將女兒殺死,自己逃亡,就不那麼突兀。花費七年時光,等到數字「全部成為F」的那一刻才行動,也不過是一種偏執。事實上,以她掌握全所的電腦通訊、監控門禁,只要想走,絕對可以設計出不必死人、神不知鬼不覺的方法。如果她是犯人,豈有自己設計牢籠之理?若不是犯人,又何須大費周章逃亡?這是謎題之外,我覺得作者沒有妥善交待的地方。
對共同生活十四年的女兒,她也沒有半點愛和憐惜,輕易拿來當道具使用,甚至殺死之後切斷手腳。這完全不是一個正常母親,無論感情或理智面所能做的事。密室殺人固然懸疑,在密室中產子,養十四年不被發覺,更是天方夜譚。推測作者至少在寫書那當兒,還沒養過小孩。嬰兒的需求和成人大不相同,拉撒睡容易,吃喝的東西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。難道都要靠賊叔父用直昇機、在老婆鼻子底下偷偷運補?這麼長期的工作不被發現,照我看,可以另寫一本推理小說。
這也是長期以來對本格派的批判所在:過於專注謎題設計,而不在乎悖離人情義理。當然反過來說,如果只是人情之常,一般警探就有能力破案,毋須大偵探出馬,案情也不易推陳出新以饗讀者。講起來都是讀者的過錯哩。這樣一想,還是別挑剔好了。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0/04/26 18:12:34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